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的盲目扩产,高端产能也将不可避免的过剩。但是,换个角度看动力电池的“高端产能”,现实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高端产能”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二梯队与三四梯队产品品质的对比,亦或是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也可能是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高下之分。此外,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讲,这个阶段的过剩在未来可能又会显得不足,所以说产能过剩可能要用一些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总之,单纯地用总产能减去总需求量的计算,并不能得出可信性结论。
二、从实际应用端来看,电池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金库”,可以施展的应用领域和创新模式将非常丰富。例如,2017年以来,储能产业的商业模式日益清晰,无疑将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巨大的市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方建华也表示,动力电池产能并非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动力电池有可能应用到储能领域。
三、从行业现状来看,投资趋于理性、发展更具效率。如果说8GWh的产能要求是从量上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那么,放开合资股比限制、解除外资枷锁等新政,将从质的提升上倒逼自主品牌更加高效、健康的发展。可以说,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必然是产业链的竞争,动力电池是重中之重,其发展不容有任何的偏差和闪失。
在补贴退坡、提质降价以及原材料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多重重压下,国内锂电制造业整体成本的增长是相当严重的。而且随着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供不应求,锂电池保护IC也是大幅涨价,增加了电池保护板行业的成本,平均价格上涨了10-20%,像HY2120-CB这样的双节锂电池保护IC涨了20%.电池中国网通过近两个月的走访调研也发现,2017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整体的扩产速度明显放缓。
电池中国网认为,高端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是一个没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尽管有分析指出,2016年中国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占到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左右,国外的宝马、奔驰等一线整车企业,目前也已经逐步与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开展合作,但当下能真正满足整车需求的动力电池产品并不多。如果能有更多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在“结构性过剩”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话,那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情。
此外,政策的逐步解绑也将让国外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中。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国内电池企业将如何在与日韩企业的竞争中突围等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制造和管理水平上,与日韩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在技术上差距并不大。因此,我们不必担心政策放开后,外企如脱缰猛虎、裹挟技术优势重收失地。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现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有实力也有必要赶超日韩,助力我国由锂电大国向锂电强国蜕变。